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集合1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1傅雷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傅雷家书》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了中国的典范父母。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着称,我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做为父亲,傅雷即可亲又可敬,尤如心心相印的朋友,傅雷对待孩子除了严肃、严厉外,又不失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与温馨。在孩子经受痛苦时,傅雷鼓励孩子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在书信的来往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觉到一位父亲对孩子的谆谆教诲。书信的主题很广,也很杂。
身为美术评论家的父亲,总是与孩子评论国外的钢琴曲。巴哈的,亦或是贝多芬的,也有可能是肖邦的。也在同一首曲子上进行讨论在壹陆陆零年贰月壹日夜的信,甚至还附带了关于莫扎特的较为全面的音乐笔记。
同时又身为教育家的父亲,在每一次书信的来往中,都没有提出大空话,而是以孩子的一些举动,来以亲切的口吻告诫孩子。在壹玖陆零年捌月伍日的书信上,因为孩子将“聪”字的草书写法不对,傅雷先生指出,并希望他能注意。
这位父亲,也教会了孩子“礼”字的深切含义, 家中吃饭时,要求孩子食不语,不许随意讲话,咀嚼食物嘴里不许发出声响,舀汤时不许滴洒在餐桌上,饭后要记住把餐凳放入餐桌下;家里的物品用完后,要有规矩地放回去,非凡是书,不可以随意乱放;对人客气,尤其是师长或老年人,说话时态度要谦和,手要垂直放在身体旁边,人要站直,即或坚持真理也必须注重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等。
1954年,翻译家傅雷之子远赴波兰学习音乐,于是傅雷便将叮咛与牵挂写成一封封家书,寄往国外。多年以后,傅聪成为世界著名钢琴演奏家,而傅雷夫妇已在“__”中去世。后来傅聪回忆起《傅雷家书》说,我不敢看,每一次要看都太激动,整天就没法工作,太动感情了,没法看。
《傅雷家书》每一句话,看似是对孩子的建言,又似乎是暗示我们应该去体谅父母。虽然有许多的暴风骤雨,但父母永远是我们的港湾。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2最近,在看一本书,叫《傅雷家书》。从一个学生的角度上说,这本书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通过傅雷写给儿子的信,可以看出,傅雷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也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湮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书信中写到: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首要垂直,人要站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开始一看,以为只是普通的一句话。但你细细的去品会发现,这里面蕴含着满满的父爱。从一个小的生活习惯上,告诉儿子礼仪、礼貌。而这些将会一生受用。
傅雷不止在小细节上提醒儿子,并在精神上帮助了儿子。例如: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傅雷在告诉儿子大道理时,用到了几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希望儿子可以从失意中走出。
其实,对于我们而言,这些都很难理解。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我们要心理平衡,开心时,不浮躁;失意时,不沮丧;这样我们的身心才会健康。
这本书,傅雷从做人的基本礼仪,到音乐上的问题,再到人生的大道理上去,教育了儿子该如何做。这不止是望子成龙,更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是如此。每一位做父母的,哪一个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呢?尽管有时他们的表达方式有问题,但那都是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作为一位家长,看完这本书后,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会改变;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看完这本书后,对自己的音乐之路会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一个学生,看完这本书后,里面许多人生的大道理一定会让我们受用一生。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3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清代著名的书信体名著《曾国藩家书》吧,但就这类问题的作品而言,也有一本现代名著《傅雷家书》,这本书的内容是傅雷的儿子远去欧洲波兰留学候,傅雷夫妇写给儿子的书信,多达上百封,书信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亲情、爱情、事业、时事政治等各种话题,而且对这些话题的阐述都非常深刻,给我们的启示也很多。
例如书信中有关于留学过程中如何对待学习的问题,傅雷夫妇的看法是多用心在学问上,应该理智些,少感情用事,这样才可以有所大成。
放眼现代社会,我们有着良好的条件是,往往不懂的珍惜,荒废学业的事情经常做,有不务正业之嫌!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4其实,当我一开始看《傅雷家书》时,我甚至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大男人的文笔,特别是第一篇中傅聪的离别时的情景,看上去竟像是生离死别。但在这其中,我也发现,傅雷是一个让我震惊的父亲:他爱孩子,但不惯;他疼孩子,但不过。
他曾在书信中批评儿子太冲动,做出要去苏联进修钢琴的决定。他忍着腰痛,写下长信,理性而清晰地写下了波兰和苏联老师的比较,他说:“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尤其是想改弦易辙,丢开老路,换走新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和新路放在两个盘里很精密地称过。”细细读来,让人感觉,这好像是一位长者在细心而仔细地教导后辈为人处世的经验,告诉他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在这其中我又看到了一个谦虚而恭敬的父亲,他为儿子进行教导后,并没有直接命令儿子:你必须听我的!而是幽默地说:“假如你还不以为我顽固落伍,而愿意把我的意见加以考虑的话 ……此处隐藏7084个字……浓的爱国情怀。
从唯物主义的朴素观点看,爱国是一种对故土亲人的天然朴素的道德感情,具有强烈的自觉性和认同感。从傅雷给其子傅聪的书信中,他们父子之间对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理解和精神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傅雷家书》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七千多字。《傅雷家书》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在1956年3月1日晨的信中,他写道:“爸爸的心老跟你在一块,为你的成功而高兴,为你的烦恼而烦恼,为你的缺点而操心!”全书真实地记录了傅雷先生“大器之成,精心雕琢”,把儿子培养成材的过程。傅雷先生曾有志于美学及艺术史论的著述,却终于遗憾地不能实现。但在他给傅聪的家书中,充分体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素养及深刻的探索。他自己没有从事过音乐实践,但他对于一位音乐家在艺术生活中所遭受的心灵的历程,体会得相当细致深刻。他对傅聪说:“艺术家天生敏感,换一个地方,换一批群众,换一种精神气氛,不知不觉会改变自己的气质与表达方式。但主要的是你心灵中最优秀最特殊的部分,从人家那儿学来的精华,都要紧紧抓住,深深地种在自己的性格里,无论何时何地这一部分始终不变。这样你才能把独有的特点培养及厚实。”这充分说明,傅雷把儿子的教育、生存发展与社会、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把儿子的家庭幸福、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培养自己国家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爱国的关键是“爱”,有了爱才会在言行中表现出爱国的道德品质。有了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就乐于为她奋斗,甘于为她奉献,勇于为她牺牲。可是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建立在大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基础之上,正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对儿子远在他乡异国,傅雷最担心的是儿子埋头艺术生活、脱离实际、脱离政治,害怕儿子对祖国有所隔阂。因此,在许多书信中,他谆谆教育儿子:“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你如今每次登台都与国家面子有关;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你既热爱祖国,这一点尤其不能忘了。”傅聪在异国飘泊的生活中,从父亲的书信里吸取了丰富的精神养料,使他时时得到父母的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困难。这些书信,不但是亲人联结的纽带,也是傅聪与祖国联结的纽带。傅聪在国外,不管国内家庭的残酷遭遇,也不管自己背了多大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叛祖国,没有说过有损祖国的话,没做过有损祖国的事。所以傅聪信赖祖国、热爱祖国的精神,是与傅雷的教育分不开的。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14在父母身边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年幼时他将我们藏在羽翼下,小心翼翼的将一切风雨绝隔,呵护着我们的天真。渐长时他们一定是苦恼的,这世上千奇百怪,挡在我们身前怕碍了我们长大,跟在我们身后怕来不及阻拦我们受的伤害。
期待我们永不知这世界还有灰暗,却又怕我们懵懂不知世事。世间每一对父母都是如此矛盾的,在远与近中取舍徘徊,寻找一个合适的尺度,而傅雷几乎将这一点做到了完美。严师、慈父、益友,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能做到的,他几乎做到了极致。许多人说这是中国父母必看的书,看过之后我却更希望每一位子女细细品读。读懂父母的爱,是我们成长不可或缺的一步。不要让他们等的太久。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这段话看得我鼻子一酸,如此细腻的情感让我难以想象是出自那个严谨近于残酷,倔强甚至有些暴躁的学者之口。
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面对现在大学生邮给父母的待寄汇款单,没有其余的问候,而傅雷告诫儿子写信就是强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极好的训练。在如今是多么需要啊。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15《傅雷家书》这样的名著其实好多年前我就知道,但是我一直也没有认真去读,一来呢可能我太年轻,二来呢可能我太过于轻浮。觉得这不过于是本家人之间的私信,可能是知识分子家庭,也许说教的价值大些罢了。
今年寒假期间,女儿的班主任要求孩子假期也阅读一下这本书。做为家父,我已人到中年了,在朋友的推荐下购买了译林出版社的《傅雷家书》。我觉得我应该认真的看看,不然和女儿都无法沟通了。没想到我看到最后结束的时候是落泪的。
虽然是傅雷先生的家书,但这和每个人到中年的父亲的心声有何区别呢?
“严父教子”傅雷先生对傅聪尤其如此!孩子还小的时候傅雷先生的要求是那么的严格,他在二楼翻译名著,孩子在一楼练习弹琴,他听着稍有不对马上就要下楼打手,每天练琴四五个小时之久。甚至于在抗战时期一家人在云南时仍然继续练琴,等能撤回上海的时候则是先带着傅敏回上海,让傅聪一人在云南继续,以至于最后傅聪自己靠出卖琴艺赚点钱,这才自己回到上海。这段内容煞是让我觉得对孩子要求甚是严格。不然怎么能成后面的钢琴大师呢?
一般人都是生了孩子和老二亲,可傅雷先生还又是和有才华的亲,从《傅雷家书》中能感到的是,他一直对傅聪满是亲情,也许是孩子不在身边,我想更多的是他这个孩子早早的就成了享誉海外的著名钢琴家了。以至于他自己在书信中都谈到没有能照顾好傅敏,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使我没法多开口,但总觉得对你给的很多,对他给他太少,良心上对不起他。”
也许是我也老了,所以在读书的时候我一直在家长的心态在看着家书,所以在看到最后几封信的时候我的心情格外沉重,等我看到傅雷孙子的照片的时候,我也潸然泪下啊,所以我要感谢我朋友的推荐,他毕竟开书店多年了,当时说还是译林出版社的这个好,如果不是这个版本,我也看不到这个照片,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一封封信中能感到傅雷夫妇二人的心态,要知道他们是从儿子结婚后根本就没见到过儿媳妇一面的啊,更别说孙子了,虽然身在英国的孙子最后的名字凌霄是在信中给起好的,可真是一面都没有见过啊,平时都是只能家信来往。之所以让我落泪就是因为那张照片中孩子穿的衣服就是傅雷先生的夫人朱梅馥亲手给织的毛衣啊,要知道她可是没见过孙子一面啊,可孙子穿上还那么合适,那么可爱啊!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这句话是他们两个人墓碑上最终刻的一句话,这句话是选自1955年1月26日傅雷先生写给傅聪的一句话,其实这封信里还有一句话也很好,我用他结束我的这篇文章。“一切真实的成就,必有人真正的赏识。”